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华教育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天地

初中语文教案(八)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结合文章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其实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人生画卷,活灵活现。本文以此为例:首先描述人物活动的环境或背景,其次描述舱室的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其次,窗上刻字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似一幅波光粼粼、映入眼帘的美人月。自然,这里的十六字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舟自不可移,江风月月,而文字可破时空,成功地展现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更成功地冲破了几百年的时间限制。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热 点 新 闻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如有个人或集团需要使用本站资料,请在使用过程中标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2023 CN910.net 本站资料不得作为商业用途,对于侵权行为,我们将保留使用法律手段!
赣ICP备05006204号 站长:晓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