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三篇(三)
作者: 日期:2021-03-30 09:02:11 阅读:36次
二、阅读“提示”,讨论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
(一)学生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特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读法在文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二)结合“阅读提示”和前面三课的学习经验,分组讨论,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和方法。
清楚地认识到:1.学习目标: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注意说明方法的运用,注意作者的用词特点,即说明语言的特点;2.学习方法:浏览全文,细读文章,抓住重点语句。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快速浏览、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对说明对象有了全面的把握,以后教师不必急着进入学习,建议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回顾前三篇课文,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形成说明文成熟的阅读策略。)
三、浏览课文,明确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一)学生用浏览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说明顺序。
老师提出自读要求2:作者介绍了关于这幅画的哪些信息?课文中的草图注释: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总结主要意思。在勾勒出中心句子及其主要含义后,学生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并引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二段介绍作者张泽端及其创作动机,并强调绘画主题“梦回繁华”。第三至第五段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
(二)学生判定全文说明顺序,并细读第四段,判断局部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各方面的情况,第四段采用空间顺序介绍绘画的主要内容。整齐,结构严格。
![]()
-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三篇(六)
-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三篇(五)
热 门 推 荐
热 点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