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华教育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二十七)

如前所述,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可以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此时,系统可以从熵增的原始状态转变为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远离平衡的有序状态,即形成有组织的有序耗散结构。孤立系统只能有负熵,最终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3]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要和谐地从教育系统外部引入负熵,营造开放的教育环境,促进系统内部长期积累的熵增逐渐减少,通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使教育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上述的转变可以通过教育技术实现。它具有开放的科学活力,与全新的认识理念同步发展,并适时地在教育系统中引进相关科学和高新技术,促使人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教育领域成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基地。
开放性是系统减少熵增和内耗的调节器,开放性使系统不断更新,同时也使系统获得了良性循环。为了实现系统的开放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开放与交换;系统内外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开放与交换。开放性实质上是系统的吐故纳新,教育技术的灵魂是整合,即教育开放、接受、整合各个学科。[3]
教育技术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1)教育理念的开放学习是当今教育的主题。培养每个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了教育技术的开放性,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理念的整体开放性。(2)开放教育的对象从教育走出校园,面向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不同的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构建教育环境。(3)开放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从学习方式的简化到多样化,如集体学习、个体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传统认知方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网络学习创造了新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模式,激发了认知潜能。(4)开放学习能力从获取知识的能力转变为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强调个人获取、分析、处理、评价和创新信息的能力。(5)开放的信息资源,如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视频会议系统、信息高速公路等,通过文本、视频、音频、动画、数据等多种传播形式向学习者呈现世界信息资源,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三、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组成,教学设计是教学系统的优化设计。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放在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核心位置,因为教学设计不仅构成教学开发和应用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开发和应用的质量。人们获取学习信息或学习资源的学习手段、环境和目的正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学设计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系统论研究性教学设计存在教学设计的线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局限性,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相去甚远。[4]20世纪90年代以来,诠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等学科的研究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
 
139.jpg
热 点 新 闻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如有个人或集团需要使用本站资料,请在使用过程中标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2023 CN910.net 本站资料不得作为商业用途,对于侵权行为,我们将保留使用法律手段!
赣ICP备05006204号 站长:晓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