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四十四)
作者: 日期:2021-01-07 19:06:28 阅读:145次
2.1 忽视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有人认为研究生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明确的学分要求,包括入学前后的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和人格测试量表的评分结果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搁置。还有人认为研究生是搞研究的,所以财力物力不如直接投资请专家来做学术讲座。研究生群体中也有很多人认为研究生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学习和科研上,认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人格表现,不能接受治疗。上述观点和现象表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明显被忽视。
2.2 混淆了有关概念和定义
例如,片面地把心理问题看作是精神疾病,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等同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心理诊断与治疗过程,心理咨询与辅导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调适研究生的心理障碍问题较多,解决他们在学习、科研、经济、婚恋、交往、求职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少,以致一些研究生不能接受“自己有心理问题”这一事实,对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教育有一种神秘与恐惧的感觉,有的甚至持鄙视态度,更不用说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3 单一了有关理论、手段和方法
具体表现为自上而下没有形成一套适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与手段。但研究生的心理特征与本科生有明显的区别: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交往中出现的障碍,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和不安;此外,90%以上的研究生求学过程顺利,受到社会的尊重,容易形成较强的优越感;研究生更多地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以期实现自我最大化,讲求实效等。
2.4 出现了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相互偏颇的现象
目前四所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界的教师主要集中在德育工作队伍中,他们很容易将本应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看成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违法乱纪等方面的问题,从而造成研究生心理问题德育化现象。在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受到国家和社会关注的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传统道德教育已经过时,主张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代替传统的道德教育,片面地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问题与心理问题相等同。有人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过于夸大,认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甚至某些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代替德育,这种倾向又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德育问题心理。
- 上一篇: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四十三)
- 下一篇: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四十五)
热 门 推 荐
热 点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