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2)
一是马克思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斯密和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合理性和剥削的本质,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后,提出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形成了与西方经济学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
二是以萨伊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沿袭了斯密价值理论中的庸俗成分,形成了以效用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的西方分配理论,并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工具论证了资本主义分配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合理性,其中以法国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理论、马歇尔的供求均衡价格分配理论和美国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为代表。
在经济理论史上,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萨伊充分发展了“斯密主义”的价值理论,创立了效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萨伊认为“商品的效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商品的价值是财富的构成。因此,萨伊提出,三要素所有者应根据各自要素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获得相应的收入或报酬,即劳动所有者获得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得租金,从而形成了他的“三位一体”分配理论。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言人,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公式。
首先,“三位一体的公式”在逻辑上是混乱的、不成立。
这是因为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资本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历史的、社会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事物中,赋予这个事物以其独特的社会性。”资本是生产的社会关系,而与资本并列的土地是“无机的自然本身”,劳动是人类的共同活动。
其次,“三位一体的公式”它从根本上否认劳动是价值的真正来源。
最后,“三位一体的公式”它彻底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成为捍卫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利润、利息、地租是资产阶级和大地主无偿瓜分雇工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马克思指出:“这个公式也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因为它宣告了统治阶级的收入来源具有天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并把这种观点歌颂为教条④。”从而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一场大辩论。
![]()
- 上一篇:历史小论文(5)
- 下一篇:历史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