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华教育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新闻系毕业论文(五)(8)

        



(二)传统媒体要肩负起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

在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要不断镇定自己的本色,不要和网络一起为热点事件推波助澜。报纸、电视、广播等一般传统媒体都是代表正义的立场,具有鲜明的政治特色。在报道热点事件之前,一定要敏锐思考,努力鉴别事件是否应该报道,选择什么角度和方向报道,绝不能被事件牵着走,更不能和网络一起兴起。很多热点事件只有在传统媒体报道后才真正成为社会热点。没有传统媒体的后续报道,大部分网络上所谓的热点只能在虚拟空间掀起一些浪花。对于一些重大热点事件,电视等新闻媒体一定要肩负政治使命,代表党的喉舌,用心引导舆论,防止恶性事件。

同时,做好网络深度报道也是引导舆论的重要途径。深度报道往往与批评性报道和舆论监督相结合。深度报道是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武器。它通过整合现实生活中最集中、最典型的新闻事实,集中透视类似问题,在必要时间内连续集中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对事件各方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冲击波。比如促进大学生就业、房价调控等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社会话题,通过人民网、网易、新浪等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在网上形成了必要的舆论力量,对促进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用心的作用。

(三)网民自身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对于网民来说,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外力,只起到预防和事后惩罚的作用,可以让网民主动对自己的言论负责,需要内心的约束。内心的约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恐惧,二是道德。中国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很少使用国家公共权力进行处罚。即使处罚,也只针对散布谣言、性质差、造成严重后果的谣言,处罚力度不大。大部分只是按照行政处罚法进行处罚,不会上升到刑法水平。这样的处罚不会对网民产生威慑力。如果加大处罚范围和力度,显然会落入以言入罪的封建旧法行列。所以,虽然法律法规的威慑是有效的,但不能过度适用于网络舆论;另一个来自内在道德的约束。

合理、有效地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是国家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从具体措施来看,除政府主导、加强信息公开、完善立法外,还应支持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培养其公信力,抢占舆论的先机,合理设置媒体议论主题,引导网民关注,同时培养“意见领袖”,依靠其强大的号召力来强化主流舆论,并在技术层面通过监控、跟踪、过滤、审查等手段,对虚假信息进行打击,为舆论把关,最终使之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建设的有力武器。网络用户的自我约束和传统媒体的引导也是保证网络环境安全明净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婷婷.论网络媒体的现状与问题[J].今传媒,2011,(07).22.

  [2]颜英.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J].新闻记者,2011,(12).43.

  [3]李友海.网络新闻的伦理思考[J].南方论刊,20011,(12).21.

  [4]赵乐.网络舆论的监督与引导[J].业务与研究,2012,(03).19.

  [5]吴俊猛.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J].新闻记者,2012,(01).77.

  [6]朱丽.网络舆论——政府决策的有效依据[J].新闻知识,2010,(05).42

  [7]常慧.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力分析[J].青年记者,2010,(04).09

  [8]吕德生梁冰.网络舆论特点及其引导方案[J].云南社会科学,2010,(06).46

  [9]彭琳邓国峰.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机理[J].校园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7).35

  [10]张明学.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分析与舆论引导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18

  [11]陈超.搞好网络深度报道强化新闻舆论引导[J].新闻世界,2010,(11).08

  谢辞

经孙士生老师多次指导,本人多次修改,最后定稿。非常感谢孙士生老师的认真和责任。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老师给了我一些建议,纠正了论文中的错误和不足。通过老师的细心教导和无私的帮助,最终完成了定稿。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在结束发言后,向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专家们表示衷心感谢。

  20xx年4月5日

热 点 新 闻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如有个人或集团需要使用本站资料,请在使用过程中标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2023 CN910.net 本站资料不得作为商业用途,对于侵权行为,我们将保留使用法律手段!
赣ICP备05006204号 站长:晓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