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冲刺复习之古诗文阅读技巧临考突破
作者:suanyukeji 日期:2020-01-04 17:50:02 阅读:1156次
作者:张斌
文言如山高,古诗似海深。这是很多高中生对古诗文的印象。在高考古诗文备考方面,考生们往往有畏难情绪,高考得分也不太理想。其实,古诗文虽然内容多,难度大、考点杂,但若能在备考时抓住根本和关键,是可以得到突破的。
一、文山不可惧,只要肯登攀
(一)抓本固基,课外考查课内香
课本中的文言文是教材编者精选出来的经典文段,是古文中的精华。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往往是“课外内容课内考”,尤其是所考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大部分出自教材。
高考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例句或词义。我们可以联系课文相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析异同,然后确定其含义。如“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2011年高考重庆卷)中的“籍”与“籍吏民”(《鸿门宴》)中的“籍”意同,都是“登记”的意思。
高考文言虚词中考查的例句,除原文外,其余句子一般都出自课本。因此,只要熟悉该虚词在教材例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再加以比较,就很容易推断出答案。如:①拱手而问曰②朝济而夕设版焉。我们知道,“朝济而夕设版焉”出自高一教材《烛之武退秦师》,“而”是表承接关系。“拱手而问曰”中的“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故两句意义不同。
备考时,需要我们依据考纲对文言文中的考点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和归纳,将教材中的文言文按照考点(比如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句式及翻译)进行归类整合,化零为整。
(二)万卷归宗,真题中自有分数
高考时要想在文言文中赢得高分,多做题、多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最好的试题莫过于高考真题。2011年高考语文17套试卷中的文言文是我们必须攻克的,既要下大功夫多次操练,又要下苦功夫反复揣摩,争取找出规律,提高解题能力。本省(市)近五年高考真题中的文言文试题,尤其要认真演练、反复研读。因为它们的题型和考查重点也基本上是下一年高考考查的题型和重点。
二、诗海无所畏,只要肯用心
诗歌鉴赏因其内容繁杂、知识点多,一直是考生们难以突破的瓶颈。其实,纵观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无不以分析情感为主要考查内容。一首诗歌只要搞清楚三个问题,得高分是不难的——诗歌写了什么主要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或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赏不离“情”,把握情感最根本
直接或间接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基本上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的必考题。
阅读诗歌时,应首先搞清楚是哪一类型的诗歌,是咏物诗还是咏史诗,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是羁旅行役诗还是赠友送别诗等等。同学们若能把握住诗歌常见的几种类型,也就基本可以把握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了。
比如:(1)送别抒怀诗往往抒发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情感;(2)羁旅思乡诗,往往抒发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等情感;(3)思妇闺情诗,往往抒发思念丈夫、青春易逝、怨恨战争、孤独寂寞等情感;(4)怀古咏史诗,往往抒发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等情感;(5)咏物言志诗,往往托物言志,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褒扬或贬斥等思想感情;(6)边塞征战诗,往往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艰辛、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等等。
针对一首诗词,确定其感情,还应注意因诗而论,因境定情。同学们还可借助诗题、注释等辨别分析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
(二)析不离“法”,明确手法最关键
诗歌要表情达意,必定要借助一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也正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难点。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以下手法,考生们要重点掌握和明确。(1)抒情方式,一种是景情关系,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一种是物情关系,如托物言志。(2)写景技巧,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视听声色等。(3)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借代、互文等。(4)常见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联想、想象、用典等。考生若能熟悉这些“考查点”,对鉴赏诗歌大有裨益。同时,还要具体分析诗歌并迅速明确是哪种手法,切不可把所知道的手法统统都堆砌到答案上。
(三)答不离“点”,规范答题最重要
作答诗歌鉴赏题,一定要注意规范答题。规范答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分点作答;(2)明确答题要点,不要遗漏采分点;(3)问什么答什么,切不可笼统作答;(4)不管是问手法还是问思想情感,在答题时都要既答手法又答情感;(5)要说“行话”,使用专业术语,这就要弄清与古诗词鉴赏有关的名词和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象、意境、联想、咏物、虚与实、动与静、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手法等等;(6)不仅要答出要点,还一定要概括诗句解析。
总之,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备考,只要充分调动平时所学,不畏惧、不浮躁,以一种“身在最高层”的魄力,敢于攀登,就能让辛勤的播种、辛苦的汗水、辛劳的耕耘获得颗粒归仓的最终目标。(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 上一篇:(新人教版)山东省滨州市2017-201
- 下一篇:2006年中考
热 门 推 荐
热 点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