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循环使用有争议?教育部回应:存在几大现实困难
最近有媒体报道,如果中小学教科书和教课书回收利用一年,可以节约200多亿元。于是,“教科书流通”这个老话题获得了新的关注。24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级督学沈回应说,根据多年的实践,教材流通确实存在几个问题。
教材循环,要追溯到2007年12月。那时,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科书免费提供和做好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将在一些国家建立课程教材回收体系。纳入回收的教材有小学的理科、音乐、美术(或美术)、信息技术;初中音乐、美术(或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流通方式是每年补充三分之一的新教材,三年一次。
申继亮表示,政策在理念上是先进的,提倡节约,提倡保护资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社会上形成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思想是先进的,应该做的;另一种认为需要完善的政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还呼吁停止教材的循环使用,各学科教材要人手一册。
申继亮说,他们还组织专家小组,到全国多个省市进行调研和座谈,还召开了学生、教师、家长座谈会。总的来说,教材循环在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第一,部分循环教材内容更新频繁,导致同一课程教材版本和内容会出现差异,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如果使用循环教材,学生就不能在课本上做注释和标注,与现在的学习习惯不太一致。各地区一般采用上课发书,下课收书的方式,实际上影响了学生课后复习和预习。
根据一线反映,大家此前一直认为音乐、美术、体育这些学科教学是“小三门”,原来这些学科便不被重视,现在又让教材循环使用,其实是在加剧学科歧视。
新冠型肺炎流行后,循环系统教材的卫生问题更加突出。“书是回收的,上课发,上课收,下节课发给另一个班的学生。今年疫情以来,教材中毒,家长不放心,宁愿买新教材,也不愿抄教材。”申继亮说
事实上,循环教材管理的成本比较高。为学校提供专用场地存放循环教材,并派人去发放,回收,增加了工作量。另外,由于受印花、限价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小学教材的纸张、印刷、装订等制作成本不能采用高成本工艺,循环教材使用频繁,有很大一部分教材破损严重,影响了循环使用。
申继亮说,尽管困难重重,但大多数学校仍在努力落实政策,克服困难。“关于流通教材,一定要继续收集各方面的意见,进一步研究如何把先进理念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与财政部等相关部委沟通,研究并提出下一步改进的措施和计划。”(记者 张盖伦)
[编辑:刘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