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优秀教案(2)
作者: 日期:2021-05-20 09:04:03 阅读:30次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 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的纷争
展示: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现代文翻译:周平王即位后,为了躲避犬戎的侵扰,东移至洛邑。在,周的权威衰落,诸侯之间的强力吞并软弱无力。齐国、楚国、秦国和晋国都很强大,不再听从周的命令。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一:政治上,各国纷纷实行变法,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
小组二: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
小组三: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日益残酷和激烈。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王崛起,形成了周初分封制的等级制度逐渐被破坏,这是一个“礼崩乐坏”时期。面对这一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春秋战国之争的政治、经济、军事影响,让学生了解孔子、老子的思想以及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二、 孔子和老子: 仁者与智者的思考
1.仁者——孔子
(1)思想家孔子
展示:孔子
教师:孔子是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交谊人,宋贵族后裔。他三岁失去父亲,从小生活贫困。他当过仓库和牧场的小官,后被提拔为鲁的大司寇。晚年,孔子带领学生周游世界,但他的政治观点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后来又回到鲁,专心整理古籍,收徒,专心教育。
![]()
热 门 推 荐
热 点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