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试题(7)
作者: 日期:2021-04-14 09:05:28 阅读:39次
三、观点辨析题
1、语文素养就是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答: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的内容分为六个层次:一、必备的语文知识。很容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容易导致语文教学出现非理性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具体的范文,它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拥有一定数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并在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第三,精通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一定要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学是为了避免教学”。第五,深厚的文化修养。第六,举止优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优雅和文明礼貌。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答:首先,语文是工具,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方法都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和所有技能都是一种习惯。所有的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基本的语言能力是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和自动化。自动化是指能够无意识地进行活动,形成长期工作记忆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对相关材料非常熟练。精通的语言材料和基本方式是朗读、背诵等语文练习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在反复的语文练习中记忆。你记住的语言材料越多,你的语言体验就越丰富,你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
![]()
-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试题(6)
- 下一篇:小学语文句子练习题(二)
热 门 推 荐
热 点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