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从“课堂特色”到“特色课堂”
作者:suanyukeji 日期:2020-02-14 21:42:38 阅读:361次
作者:佚名
去年9月28日下午,在江宁东山外国语学校,我观摩了“2013年全国初中特色课堂展示交流研讨会”中的三节语文课,颇有感触。
大凡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总希望上出点特色,这三节课也不例外。董老师的《吆喝》用她的结构标题形容最恰当,即“有声有色有情味”。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模拟吆喝,于是我们听到了此起彼落的吆喝声;接着让学生揣摩吆喝者的心理,于是我们又听到学生对老北京朴素本色的生活样貌的认同;最后让学生品味“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里的“倒”,于是我们更听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那份留恋与无奈。这样由面到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构架与层次,不能不说是课堂的亮色。同时,董老师微笑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和亲切的教态,也使得课堂声情并茂,韵味无穷。孙老师《荷叶母亲》一课的特色,则可借一句古诗形容,即“满眼风光多闪烁”。从“标题中‘荷叶’与‘母亲’之间可添一个什么字”的斟酌,到对环境与心情关系的推敲,及至课末板书所呈现的一首小诗,都是亮点。孙老师还善于组织学习活动,更让课堂活泼生动,风光无限,李老师的《老王》则可说是“独运巧思探深微”。她从知识分子往往最不屑又难挣脱的“钱”字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普通劳动者老王最需要又总推让钱的行为,由此串起一个个问题:①老王给钱不要钱,他是真的不需要钱吗?②无名无家、孤苦无依的老王实在太需要钱了,为什么每次给他钱,他都退让呢?③老王不要钱,要什么?……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步步深入,层层见奇。李老师的教学功底厚实,应变自如,课堂生成力很强,使得这课切口之精巧、构思之深巧,理答之灵巧,都令人赞叹。总之,三节课确是各展其美,各炫其彩。
尽管课堂特色是特色课堂的基础和前提,但不意味着拥有课堂特色,就形成了特色课堂。特色课首先要有教学观念的支撑,绝不是为特色而特色。当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总是乐于参与一项项学习活动,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教师只是穿针引线,不直接出示答案时,我们知道教师心中有“自主教育观”;当我们看到,课堂上老师善于触类旁通,能将课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自然勾连时,我们明白教师秉承的是“大语文观”;当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听说读写,样样齐全而扎实,教师绝不放过学生在语言表达(口头与书面)上的每一个问题时,我们懂得老师注重的是“言语实践观”……虽然这些教学观有时会同时出现在一节课中,但总有一种是起主导作用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特色课堂的背后一定有教师对教学的独到理解与个性思考,也只有独到理解与个性思考的力量,才能使特色课堂的特色更突显,更持久。其次,如同真正的特色菜是顺应当地的饮食需求,经过若干代厨师和食客们的努力而形成的一样,特色课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否则我们只知道要上这课,却不知道今天的学生为什么要学这课。比如,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吆喝等文化现象离我们渐行渐远?特色课一般还要有较为统一的整体性风格,否则难免出现想到一个好办法就用这个好办法,课堂上精彩纷呈,却彼此不相关联。比如,能否就用爱来统帅《荷叶母亲》的教学呢?另外,特色课往往会有鲜明的情感基调和一致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文本传递出的情绪之中。这一点李老师的《老王》一课做得非常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苦苦思索,用心讨论,没有喧哗和嬉笑,因为学习这样的课文是笑不出来的。倘若李老师在师生合作朗读时不配音乐,则课堂氛围会更好。最后,特色课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一般说来,年轻教师不易练成特色课,因为教学观念和风格的形成都需要时间,急不来。比如,胡明道老师的“学长式”特色课、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特色课等,都是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而炼就的。所以,对于青年教师,特色课堂的追求不能停步,但行动要慢慢来、
愿我们汇聚点点滴滴的课堂特色,再用心筛洗、提炼,最终形成我们的特色课堂。
- 上一篇: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文答题公式
- 下一篇:高一: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热 门 推 荐
热 点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