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华教育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世界

2013高考作文新编热点话题素材运用及适用话题之二

作者:佚名      8.风范·大师素描      [求学之路]      歧路难销凌云气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降生于距天津城25公里的咸水沽镇,成长于外寇入侵、军阀混战的年代,虽为家无藏书的村童,但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毕业时,其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一字未改,全票通过。      【素材运用】 周汝昌之所以成为中西文化的全才,自然是因其为治学的良材美玉,颖慧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而其在艰难曲折中,曾不丝毫改易初衷,更为根本。      适用话题 求知欲、不放弃、扎实      9.红楼一入深似海      [红楼缘起]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就读的大三学生周汝昌写了一篇与胡适讨论红学的文章,发表在《天津民国日报》上。随后,周汝昌收到胡适的回信。信中,胡适主动向他请教,足见其对这位后生的赞赏。1948年夏初,正在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带着讨教《甲戌本石头记》的疑问,首次拜访胡适先生。让周汝昌意外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对此,周汝昌曾不止一次地感叹:胡先生能平等对他,甚至对他爱护有加,其人品和学问少有人比。从此,周汝昌开始了漫长的红学之路。1953年9月,他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      【素材运用】 在大师的坦荡无私面前,我们不得不感叹如今的学人,早已不复学者的纯粹,难以荷担人类精神家园守望者的重任。      适用话题 师生情、无私、提携、求真、出蓝胜蓝      10.为芹辛苦见平生      [红楼情深]      周汝昌先生堪称“为芹辛苦见平生”的学人了。他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几乎失聪,后因用眼过度,仅仅依靠着右眼0.01的视力,治学数十年。老人不用电脑,写东西的时候,几乎需要把脸面贴到纸上去。先生写出来的汉字常常如核桃一般大小,有的时候字也会交叠到一起去。90多岁时,周先生每天仍然坚持“盲书”写作。这条艰苦的研红路,他一走就是60年。      【素材运用】 60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才子,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家,其间所历苦辛,诚非外人所能身感。单单看他目盲耳聋,犹孜孜不倦,耄耋之年仍然佳作纷出,便让人无比感动。      适用话题 苦辛、战胜自己、坚持      11.誓将佘生诲世人      [红楼苦心]      2002年,周汝昌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现在我靠半只眼睛拼命干,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2008年,年逾90岁的他还被请上央视《百家讲坛》评点四大名著。他以独特的眼光理出《西游记》与《红楼梦》的相通之处,“两部书都在求真,都在写诚”。91岁时,他又石破天惊地宣告“脂砚斋和曹雪芹是夫妻,史湘云的原型就是脂砚斋”,迅速成为红学界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      【素材运用】 周汝昌研究红学,志在让国人领略红楼之美。有这样的大情怀、大慈悲,才会不顾年老体弱,敢领风骚,将桑榆晚景最后的一点光和热,发挥殆尽,嘉惠世人。      适用话题 诲人不倦、老骥伏枥、不断超越      12.风范·对话当代      [治学精神]      心底无私天地宽      正如自己在求学治学时得到大学者胡适的欣赏、提携一样,周汝昌也乐于奖掖后学,提携新人。著名作家刘心武研究秦可卿时,便得到了周汝昌的倾心指导。他说,自己的研究,是踩着周汝昌的成果得出来的。刘心武说:“周先生对我的帮助,是真正毫无保留的提携后学。比如说,我在研究秦可卿身世的时候,周先生便将他掌握的康熙朝废太子的资料,在他自己的研究都还没用的情况下,拿出来给我用。这并不是一般学者能做到的。”      对比·黑榜      红学“霸主”立山头      由于刘心武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说自己对《红楼梦》的研究心得,结果引发整个社会对《红楼梦》本身的热烈关注,同时引发一些所谓的“红学家”对刘先生的围攻——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某个研究院拿着薪水却研究不出什么名堂,像寄居在《红楼梦》身上让人恶心的蛆虫一样,霸占《红楼梦》话语资源的丑类。他们攻击刘先生,其实动机特别简单,就是因为刘先生动了他们自以为是他们的奶酪,抢了他们的饭碗——如此简单明了的动机,实在让人觉得不同情刘先生被群殴都不行,难怪网上80%的人都站在刘心武一边,而不是那些挥舞大棒的毫无幽默、趣味可言的“红学家”。      对比速用 霸占学术资源,谋取一己私利,谓之“学匪”“学霸”。在他们眼中,自然容不得开诚布公、资源共享,遑论将自己欲用而未用之材料资助后学的无私之举。正为此,无私的周老,在其94岁生日时,宾客盈门,而他退休前曾供职的艺术研究院,却无一句问候。好在公道自在人心,周老一生著作等身,赢得生前身后名。      适用话题 立意、无私、门户之见、求同存异      13.“四肢”相辅通红楼      [阅读经典]      毛泽东说(《红楼梦》)看一遍不行,最少要看三遍,后来又说“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依拙见,如果离开《红楼梦》研究的四大分支(曹学、版本学、脂学和探佚学),想读懂《红楼梦》是五十遍还是五百遍都不确定了,你可能再看多少遍都无济于事。      (周汝昌答记者问)      对比·黑暗      碎片阅读宜反思      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场景是:地铁车厢里,大家都低头摆弄手机、电纸书或者平板电脑。回到家中,频频刷微博又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必修课”。这股风潮甚至蔓延到了出版界,一本本“微博图书”纷纷上市。这种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趋势,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碎片化”“浅阅读”的忧虑。碎片化阅读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对比速用 当我们沉浸在“浅阅读”的便捷、新鲜时,我们的心智其实也在慢慢退化。诚然,“浅阅读”可以提供即时信息,让我们有一种与世界同步的“存在感”,然而却无法像深度阅读经典那样,一步一步塑造成深挚的思想、高远的情怀,因此。才有毛泽东所说,“要看五遍《红楼梦》才有发言权”的深刻见解。      适用话题 阅读深浅、利与弊、反思      14.红学,不仅仅是红学家的事      [红楼醉梦]      2006年,作家刘心武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红楼梦》,曾轰动文坛。几年后,太原读者李引泉曾向《百家讲坛》两次致信,对刘心武的红学观点提出质疑,并得到了《百家讲坛》栏目组的书面回复。      《红楼梦》一直藏于李引泉的案头,每天他都会翻出来读一读,还会在上面勾勾画画。“年轻时,我以为《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为此,还学着宝玉的样子流连于女子之间,想体会宝玉的心境,一度走进了死胡同。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对《红楼梦》要用悟空的心境来看,它其实是一本全面深刻剖析当时社会的经典。”      尽管自己喜欢并研究《红楼梦》已有四十多年,李引泉却很谦虚,他说:“我只是以文会友,共同论争。以添乐趣,共增雅意。”      速用·议论体 关于红学,是非纷纭,聚讼不一,然而,大概的问题便是一个“学”字,掩盖了《红楼梦》的本相。只有把《红楼梦》还原到一本成绩斐然的文学作品,才会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与研究。如此,则《红楼梦》人人可读,人人可研。      适用话题 民间与学院、质疑、交流       来源:冠华作文网
热 点 新 闻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如有个人或集团需要使用本站资料,请在使用过程中标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2023 CN910.net 本站资料不得作为商业用途,对于侵权行为,我们将保留使用法律手段!
赣ICP备05006204号 站长:晓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