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作者: 日期:2020-09-22 18:29:18 阅读:241次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嘛,活着一世,总是要“求同”的。大至新型大国关系的黏结,小到曲觞流水的雅聚。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原本就是人之常情。
你要是喜欢NBA,球迷们多半是愿意同你多亲近的,你若是习惯吃火锅,自然更多的吃货要跟你聊麻辣话题。一个人的感召力很大,那他(她)的偏好对外界人事物的影响也就更加明显,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古时的君王早早知道自己的人性经受不住过多的试探,略微清醒些的,便会留下两位魏征这般的“直臣”。无他,就为避免大家都揣摩自己的心思说些好听话,从而陷入了“世界让我随心所欲”的自我幻想。
先哲也为此造了一个成语——“求同存异”。细细咀嚼,这词既不违反本性,又很宽容得体,妙啊!
在这个智能互联网的时代,“求同存异”的难度却正在呈指数性增长。当你在今日看点上打开一条新闻时,甚至当你在淘宝上点开一个链接的时候,AI就在分析你的喜好,然后挑选出你感兴趣的信息投放给你。具体过程肯定不是我说的这么简单,但当你看开过一只手表时,你看网上所有的商户都在卖手表,那就也不是很夸大了。
坊间有句俗语:“当你手里有把锤子,你眼中的事物全是钉子。”AI互联网的能耐在于,它真的会让你所看到的全部是钉子。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但也说明了AI可以强化人的各种念头,比如有什么特征的人都是骗子,或者某种类型女孩特别不正经。
传播学上,这类现象被称作“信息茧房”或者“信息同温层”。不是多么新鲜的概念了,让人难堪的是,概念虽然老旧,一点也不耽误人类在一次次惺惺相惜的点赞、转发、赞赏中,反复踩到坑里。
AI互联网过度强化了“信息茧房”的威力,这让“求同存异”就变得愈发艰难。想要“存异”,首先就得知道“异”的存在。如果都连“异”的存在都找不到,又何谈“存异”呢?
无论“求同”能给人的生活带来多少好处,我们必须看到“求同”它还有另一面,那就是“排异”。人类本能的排斥着各种不合意的人事物。这种被“信息茧房”改造过后的“求同”,它所产生的“排异”,具有更大的破坏性。比如说,面对网上各种不同意见就很容易产生应激性的愤怒,甚至还会转化成更多人的网络暴力现象。

AI互联网时代,如果仅仅是被动的“求同存异”,这恐怕是不足够让大家保持清明的。对于和自己看法不同的意见,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主动和努力,去了解包容它们。也许这也可以算作AI互联网时代,我们人类为了不会变得比古代君王更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我想,现在知道这一点也许会让你好受些:“求同”固然是生命最初的原动力,但“存异”却是我们生命进化的路径,如果不是某只存疑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宽容接纳了入侵“异端”,就不会有线粒体和叶绿体,更不会有今天的人类。换句话说,认可“求同”证明你并没有失去生命的本能,但打破信息茧房后的“存异”甚至“求异”才能证明你作为人类的可贵呀。
热 门 推 荐
热 点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