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华教育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世界

英超 女学霸夺世界冠军 备考中考作文技巧谈之记叙文真情实感抓眼球

  读初中生的作文(通常情况是记叙文),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真实感越强的文章,就越读得有滋味;而真实感差的文章,不但读起来乏味,甚至你仅读了一小段,就不觉要弃它到一旁。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记叙文写作要切合真实性的问题。有的人比喻说:真实性是记叙文的生命。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既然我们都知道,写作中的真实性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做到真实性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误区一:记叙文要写真人真事。这是很多语文老师和写作指导书中一致强调的,这一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已成为了公理、成为了不可挑战、不可撼动的权威。甚至,由它推论出了一些语文方面的定理,例如:若判定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那么,就能判定,这篇文章一定实有其人,也一定实有其事。   然而,记叙文的真实性是什么?是简单的真人真事么?绝不是。记叙文的真实,应该是文学的真实,应该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而绝不应该等同于真实的生活。也就是说,记叙文,它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而绝不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部照相机!   虽然记叙文要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品味感悟生活,但这只强调了记叙文的一种特性--生活的真实性;而没有强调记叙文的另一种特性--文学性。记叙文的文学性,意味着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可以进行文学的剪裁、拼接、修补、提炼、加工、润色等处理的。这样处理,尽管使原本的生活素材面目全非;可是,这样了,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所以说,记叙文当然是要写真人和真事的,但这个真人,应该是经过文学加工过的真人,是源于真人又超越于真人,不能完全等同于本原真人的人了;而这个真事,也自然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长久以来旧思维中的窠臼,挣脱束缚。   误区二:积累素材,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这个观点本身倒并没有什么错,对此观点我绝对认同。平时多观察生活,确实是积累素材的主要途径。这就如同平时一粒米一粒米的积累一样,积累了,到用时才可做有米之炊。但误区在于,究竟应该怎样去观察。有的学生说了:“老师,我也注意观察了,可是我为什么大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呢?”为什么有些学生去观察生活,可他们却什么也观察不到呢?
热 点 新 闻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如有个人或集团需要使用本站资料,请在使用过程中标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2023 CN910.net 本站资料不得作为商业用途,对于侵权行为,我们将保留使用法律手段!
赣ICP备05006204号 站长:晓渔